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海交大电院优才夏令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上海交大电院优才夏令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个时期,人的求知欲望强,精力充沛,是发展兴趣爱好,学习各科知识的最好时期。建议如下:
1.首先毫无条件地、真正地把教材学好学透,这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所必须的;
2.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可以在某一方面、某一学科、深入地学习;
3.对语文感兴趣的,可以自学写作的课程;
4.数学学科优秀的,对电脑科技感兴趣的,可以自学电脑编程课程;
5.对绘画感兴趣的,可以自学一些绘画课程;
7.这些学校科目以外的课程,有线下的,也有线上的可以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的去学;
8.学校的课程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一点不能动摇;
9.任何课外自学内容,要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学习,不能喧宾夺主;
面对高考,我觉得选择自学,你是在冒险。如果你真的不想被课本所束缚的话,那么你完全可以把这种能量在你上大学以后释放出来,这对你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在高中阶段不提倡。
课本是高考的根本所在,如果你真的是想超脱课本的话,那你上课好好听老师讲课,多预习、勤复习,也不影响你突出重围呀。而且我猜吧,就目前来说,你的成绩还不是特别出色的,如果是特别出色的同学的话,他已经有能力去应对了,也就不用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我给你的建议还是以听老师的课堂讲课为主,然后如果老师的课堂已经喂不饱你的时候,你就自己去找自己的天地吧。
不过拿英语课来说,也许这是所有的学科当中唯一一科可以逃脱老师的讲课,而自学的科目。自学并不是因为他简单自学,是因为你有足够的自律力。
如何学好英语呢?如何能在高考中把英语成绩稳定在130上下?我告诉你,两个途径,一本大学四六级的词汇册子,一个就是近10年的高考真题集。
把这本儿四六级的词汇册子背到10遍以上,这样一来,高考词汇对你来说就是一点小菜了。高考真题卷儿,一边做题一边把自己的错题做成笔记,反复背诵。
同学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走捷径了,自学这条路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是几乎走不成的,大部分人都半途而废了,想自学成才确实是一条路,但是这条路上最不可缺少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严格管理。假如你只是因为跟着老师受不了那种辛苦而才自谋出路,要自学的话,那么自学这条路,可比跟着老师更苦更累的。
学习的道路千条万条,刻苦努力第1条。
人跟人的区别不在人本身,而是为挖掘自身价值所作出的努力。
只要肯走脚总比路长,那是在主人愿意走路的情况下。
多看书,培养兴趣,增长见识。作为大学刚本科毕业将要读研的一个学姐,这是我最深的感触。
首先,高中生是学业最关键的阶段,所以我不建议这个时候花太多时间去自学一项专业的知识技能上,学习课本知识一定是首要任务,至于某个领域的专长,这个是你大学期间应该干的事情。
其次,也非常赞同不要只专注于那十几本课本教材,多去看书。无论是经典名著,时闻评述杂谈,还是只是你感兴趣的某个领域的热点,只要你喜欢的,有益的方面,那就可以多浏览,多关注。这不仅仅有益于你的作文,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自己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你擅长的可能是什么,你未来想做什么。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导师,在你还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先搞懂自己,然后你才可能有个清晰的努力方向。相信我,这样的你才会更加有动力。
好好读书,明晓初心,增长见识。未来的你,不需要你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自己了解喜欢的一块。
别的科目不大熟悉,就语文来说仅仅局限于课本是不行的。问题是现在向课外拓展主要是让学生做题,尤其是到了高三一套接一套的习题、试卷压下去,学生做题、老师讲题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对语文来说,要提高成绩仅凭做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作文。提升作文水平阅读课外读物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有选择,像《名人传记》这样的杂志就比较适合,他可以为写作提供新鲜论据,表达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对学生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可资借鉴。还有重要的一点:学生必须关注时事,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作文特别是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有的学校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录制下来,在特定时间播放让学生观看,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有用,例如,大学招聘老师要求本科是985,或者211,或者一本大学。二本三本的第一学历博士会被婉转拒绝。另外大公司招人也会用211的硬条件刷掉比较差的大学生。但是,用人单位内心都有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确实有许多非211大学的声誉远远强于部分211。例如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南京邮电,上海对外经贸,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海关海关学院,更有一些行业牛校把985踩在脚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中央到省到市全部独霸。还有南京审计学院的审计专业也是行业一霸。再比如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是许多211大学不能比的,全球娱乐大咖迪士尼乐园深知华东政法的历害。迪士尼禁止一位女孩带零食进入,并且翻查了女孩子的包,结果该女孩将迪士尼告上法庭,不可一世的大公司完败,残痛的教训让迪士尼知道华东政法的学生是不能招惹的。
结论:非常有用!
对于大企业负责招聘的HR来说,每天收到或者主动挖掘的简历达到几百份,如何从中快速挑选“最有希望”达标的候选者就是一个难题,因此很多HR会选择用一些硬性条件快速的筛一轮简历,比如卡年龄、卡地域……最常见的就是卡学校,也就是说,无论你的其他经历有多牛、你的简历做的有多漂亮、你的意愿有多高,HR根本就没有意愿细致地阅读你的简历甚至是没有机会看到你的简历,你连竞争的资本都没有,还谈什么扭转乾坤、脱颖而出?
高学历的重要性在申请世界顶尖企业的时候就凸现出来了,比如麦肯锡每年新招的应届毕业生一般在10人左右,在第一轮会根据985&211院校和企业测试筛选应届毕业生,但是最终被录取的国内学生,无一例外不是毕业于“清北复交”。经常会有其他院校的学生不服气的质问和抱怨:“我跟他们有什么差别?”,可现实是,你跟他们没什么差别,能够进入第一轮的候选者同样优秀,但是作为团队领导,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既能提升公司名誉又能带来更好人脉的名校毕业候选者呢?
要知道,让客户接受一个“清北复交”的毕业生提出的方案,可比让客户接受其他非顶尖院校毕业生提的方案容易多了,这在心理学的角度被称作“权威暗示效应”。
2年前同学所在公司事转企需要裁员,由于平时员工评级机制执行的比较水,因此到裁员的时候,裁谁留谁就是一个难题了。而HR的解决方案就是——所有本科非211的员工全部被裁员,易操作易解释,这就是职场现实。
人脉:你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你的社会圈子,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抗风险能力,比如乐视融资;
眼界:眼界的高低没有一个明显的衡量标准,但是言谈举止却都与之有关。曾经采访过一位本科院校的教授,在考研复试面试的时候为什么还是偏向985&211的学生,教授的回复是:“很多非985&211的学生在大一开始就致力于考研的备考,在初试的时候往往超过了很多985&211的学生取得了非常高的分数,但是也意味着他大学期间错过了很多,同时不同的大学能够提供的学术支持和经验分享是完全不同的,学生能够接触的人的上限,基本也就是他的上限了。因此,在复试面试的时候,没有实践经历、缺乏开阔眼界等这些问题就暴露了,才会导致复试被刷,而不是因为我们刻意地偏向985&211的学生。”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触之处是很易伪装、很难判断的,比起你吹嘘自己多努力多认真,不如直接“看结果”来得实在不是么?
当然是有用的,这点毋庸置疑,同时,我在此也阐明一下自己的其他观点:
1、第一点,我认为,重点院校的学历,在社会上肯定是有用的,学历就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有的公司企业单位非常注重这个学历,哪怕是不怎么注重的,有学历,总比没学历好,学历高,总比学历低好,985、211总比普通院校好,这是基本上是一个共识,有的单位或者是企业,还有学历补贴,例如说重点院校补贴多少,一般本科补贴多少,大专补贴多少之类的。这些在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差别,非常明显。
2、第二点,学历有的时候也会变得没有作用,什么时候呢?
(1)第一种情况就是学历高,或者院校好,但是能力低,个别毕业生有的眼高手低,或者是书呆子,有学历没能力等等,无法真正为切带来价值,而且在毕业没多久,或者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被企业所抛弃,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2)第二种情况呢?也是正常现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累积,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那么学历或者说院校的重点与否,他的这个边际效应逐步递减,等到大家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四五十岁的时,参加工作几十年以后,人家不再注重你的学历了,学历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不再是敲门砖了,这时候敲门砖是你的人脉、你的资源、你真正你的经验、你真正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当然是有用的,但是对于个别特殊的人来讲,用处不大,对于经验丰富,工作经验几十年的人来讲,这种学历的边际作用也呈现递减趋势,越到后面他的作用就越小。
这是我的观点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怎会有这样的想法,能考上985.211的人,大多数智商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只要EQ好好培养一下,分分钟是个人才。这就是国企和大单位大企业喜欢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最大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交大电院优才夏令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海交大电院优才夏令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